【献愁供恨是什么意思】“献愁供恨”是一个出自古代诗词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内心深沉的忧愁与怨恨。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,原句为:“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,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”后人将这种情感升华,形成了“献愁供恨”的说法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献愁供恨”字面意思是“将愁苦和怨恨奉献出来”,实际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充满忧愁和不满情绪,常常在心中反复咀嚼这些负面情感,无法释怀。它不仅表达了个人内心的痛苦,也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或对命运的无奈。
这一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,尤其是古典诗词,用以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精神状态。
二、关键词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/背景 |
献愁 | 将愁苦奉献、表达出来 | 多用于诗词中,表示内心忧愁外化 |
供恨 | 将怨恨呈上、承受 | 表达对不公或命运的不满 |
情感色彩 | 悲伤、压抑、沉重 | 常用于描写孤独、失意之人 |
使用场景 | 文学作品、古诗词赏析 | 特别是宋代文人作品中常见 |
三、使用示例
1. 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
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”
这种情绪后来被引申为“献愁供恨”,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。
2. 现代文学中的引用
在现代小说或散文中,“献愁供恨”可用于描写人物内心挣扎、情感压抑的状态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。
四、总结
“献愁供恨”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,强调的是内心深处的忧愁与怨恨。它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,更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与宣泄。在文学创作中,它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,增强作品的深度与情感张力。
通过理解“献愁供恨”的含义,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境,也能更深入地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中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