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】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。”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苏轼的《六国论》。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这句话实际上是苏轼对其父苏洵所作《六国论》的继承与发展。苏洵的《六国论》是宋代一篇著名的政论文,探讨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,其中明确提出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的观点。
虽然这句话常被误认为是苏轼所写,但实际上它最早出现在苏洵的文章中。苏轼在其文章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发挥和深化,强调了“赂秦”是导致六国衰亡的根本原因。
一、
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这句话,源自北宋时期苏洵的《六国论》。该文通过对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历史分析,提出六国失败并非因为兵力不足或作战不善,而是由于对秦国采取了妥协政策,不断割地求和,最终导致自身衰弱、被秦所灭。
苏轼在其作品中也引用并发展了这一观点,但原句的出处应为苏洵的《六国论》。
二、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句子原文 | 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 |
出处 | 苏洵《六国论》(北宋) |
作者 | 苏洵(父亲)与苏轼(儿子)均有相关论述 |
文章性质 | 政论文,分析历史原因 |
核心观点 | 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“赂秦”,而非军事实力不足 |
后世影响 | 成为后人分析战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|
常见误解 | 被误认为出自苏轼,实为苏洵所著 |
三、结语
“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”虽常被误认为是苏轼之言,但其真正的出处是苏洵的《六国论》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国家存亡的关键在于战略选择,而非单纯的军事强弱。通过历史反思,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关于外交策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