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季夏的词语解释】“季夏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描述一年四季中的夏季末期。在古代历法中,季节划分较为细致,通常将夏季分为初夏、仲夏和季夏三个阶段。其中,“季夏”指的是夏季的最后一个阶段,即农历六月左右,此时天气逐渐转凉,但仍有余热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季夏”的含义及相关用法,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1. 定义:
“季夏”是古代对夏季末期的称呼,一般指农历六月,属于夏季的最后一个月。
2. 来源:
出自中国古代的四季划分体系,常见于《礼记》《周易》等典籍中。
3. 时间范围:
通常对应公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,具体因年份和历法不同而略有差异。
4. 气候特点:
此时虽已进入夏末,但仍处于高温多雨的阶段,部分地区可能出现“伏旱”。
5. 文化意义:
在古代文学中,“季夏”常用来表达夏日将尽、秋意渐起的情感,如“季夏风高,蝉声渐歇”。
6. 现代使用:
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“季夏”,更多出现在古文阅读或文学作品中。
二、词语解释表格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中文名称 | 季夏 |
英文翻译 | Late summer / The third month of summer |
所属季节 | 夏季(夏季的最后一个阶段) |
历法对应 | 农历六月(大致为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) |
气候特点 | 高温、多雨、余热未消 |
文化含义 | 表达夏日将尽、秋意初现的情感 |
使用频率 | 古代文献中较常见,现代日常使用较少 |
典型出处 | 《礼记·月令》、《周易》、古典诗词等 |
相关词语 | 初夏、仲夏、孟夏、夏末、暑气、伏天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季夏”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,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在阅读古文或欣赏古典诗词时,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