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聱牙佶屈出处于哪里】“聱牙佶屈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语言晦涩难懂、难以理解。那么,“聱牙佶屈”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?它的出处和含义又是什么呢?
一、
“聱牙佶屈”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中,用于形容文章语言艰涩、难读。该词由两个字组成:“聱牙”意为发音不顺口,“佶屈”则指文辞曲折、难以通顺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批评文章内容过于晦涩、表达不清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聱牙佶屈”多用于贬义,强调文章或语言的不通顺与难懂。虽然其本义是描述语言的难读性,但在实际使用中,也常被用来指代写作水平不高或表达混乱的情况。
二、出处与释义表格
词语 | 出处 | 含义 | 用法 |
聱牙佶屈 | 唐·韩愈《进学解》 | “聱牙佶屈”原指语言难读、文辞曲折 | 多用于形容文章或语言晦涩难懂,常带贬义 |
聱牙 | 《说文解字》 | 指言语不顺口、发音困难 | 多用于描述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|
佶屈 | 《广韵》 | 意为曲折、难通 | 多用于描述文辞结构复杂、不易理解 |
三、延伸说明
尽管“聱牙佶屈”源于古代文学,但如今在日常交流中已较少使用。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评论或学术讨论中,作为对语言表达质量的一种评价标准。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使用应根据语境合理判断,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义。
此外,成语“聱牙佶屈”也反映出古人对语言表达清晰度的重视。在写作中,若能做到言简意赅、条理清晰,便能避免落入“聱牙佶屈”的窠臼。
四、结语
“聱牙佶屈”出自唐代韩愈之手,原本是对语言表达难度的客观描述,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批评意味的成语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,提升沟通的质量与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