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卑以自牧出处于哪里】一、
“卑以自牧”出自《易经·谦卦》中的“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”,但更常被引用为“卑以自牧”,意指以谦逊的态度修养自身。这一成语强调的是在处世中保持低调、自我约束、不断自我提升的精神。
“卑以自牧”并非直接出现在古代文献的原文中,而是后人对《易经》思想的提炼和概括。其核心思想源自《周易·谦卦》中关于谦虚与自省的论述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谦德”的重要性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卑以自牧”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成功或地位时仍能保持谦逊,不骄不躁,注重内在修养。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,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卑以自牧 |
出处 | 原文见《周易·谦卦》,但“卑以自牧”是后人对《易经》思想的提炼 |
含义 | 指以谦逊的态度修养自己,保持低调,注重内在修养 |
核心思想 | 谦虚、自省、自律、自我提升 |
来源典籍 | 《周易》(尤其是《谦卦》) |
儒家思想关联 | 强调“谦德”,与孔子“温良恭俭让”相呼应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在成功或高位时不骄不躁,保持谦逊态度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修身之道 |
典型例子 | 古代士大夫在位高权重时仍保持谦逊,如范仲淹、诸葛亮等 |
三、结语
“卑以自牧”虽非直接出自古籍原文,但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谦虚与修养的高度重视。无论是古代士人还是现代人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在的修为与道德的坚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