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谁】“东山再起”是一个常用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失势或失败后重新崛起、恢复地位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一段精彩的故事。
一、
“东山再起”这一典故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中的记载,与东晋名士谢安有关。谢安曾隐居东山,后来出山担任要职,成功辅佐朝廷,挽救了国家危局。因此,“东山再起”常被用来比喻人经历挫折后再度振兴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晋书·王羲之传》 |
出处原文 | “谢安少有重名,隐于会稽东山,屡征不就。后复出,遂为宰相,时人谓之‘东山再起’。” |
涉及人物 | 谢安(东晋政治家、军事家) |
故事背景 | 谢安早年隐居东山,不愿出仕;后因国家需要而复出,成就一番事业 |
成语含义 | 比喻人在失势后重新崛起,恢复地位或影响力 |
延伸意义 | 多用于形容个人或组织在低谷之后再次取得成功 |
三、补充说明
谢安是东晋时期的重要人物,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。他曾在东山隐居多年,过着清闲的生活,但当国家面临危机时,他毅然出山,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。他的这种“隐退—复出”的经历,成为后世“东山再起”成语的来源。
尽管“东山再起”常被误认为出自李白或苏轼等诗人,但实际上它的历史根源更早,且来源于正史记载。
通过了解“东山再起”的出处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,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