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叫被动句】在汉语语法中,句子的结构可以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种类型。了解什么是被动句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语义关系,尤其是在书面表达和阅读理解中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什么是被动句?
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,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。也就是说,句子中被施加动作的对象作为主语出现,而动作的执行者则通过“被”、“由”、“受”等介词引出。
例如:
- 主动句:老师表扬了他。
- 被动句:他被老师表扬了。
在被动句中,“他”是动作的承受者,“老师”是动作的执行者,但“老师”出现在“被”字之后。
二、被动句的特点
特点 | 说明 |
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|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接受者,不是动作的发出者。 |
动作执行者常由“被”“由”“受”等引出 | “被”是最常见的标志词,如“被批评”、“被选中”。 |
句子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 | 被动句往往突出的是谁受到了某种影响或处理。 |
有时省略动作执行者 | 在口语或非正式语境中,可能不明确说出动作的执行者。 |
三、常见被动句结构
结构 | 示例 | 说明 |
被 + 动作执行者 + 动词 | 他被老师表扬了。 | “被”引导动作执行者,后面接动词。 |
由 + 动作执行者 + 动词 | 这件事由他负责。 | “由”表示“由谁来执行”,语气较正式。 |
受 + 动作执行者 + 动词 | 她受到大家的称赞。 | “受”较少用于现代汉语,多见于书面语。 |
被动语态(无“被”字) | 问题已解决。 | 没有“被”字,但主语仍是动作的承受者。 |
四、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
项目 | 主动句 | 被动句 |
主语 | 动作的执行者 | 动作的承受者 |
强调重点 | 谁做了什么 | 谁被做了什么 |
语感 | 更直接、简洁 | 更客观、委婉 |
使用场景 | 日常对话、叙述事件 | 正式写作、强调结果或过程 |
五、被动句的使用注意事项
1. 避免滥用:被动句容易让句子显得不够直接,尤其在口语中不宜过多使用。
2. 注意语义清晰:如果动作执行者不明确,可能会造成歧义。
3. 根据语境选择:在学术写作或新闻报道中,被动句更常见,用于保持客观性。
六、总结
被动句是一种以动作承受者为主语的句式,常用于强调结果或客观描述。它不同于主动句,其结构和用法有一定的规律。正确使用被动句,不仅能增强语言的多样性,还能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正式程度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被动句是主语为动作承受者的句子。 |
标志词 | “被”、“由”、“受”等。 |
特点 | 强调承受者,动作执行者常后置。 |
区别 | 与主动句相比,主语不同,强调点不同。 |
应用 | 多用于正式文体,强调客观性和结果。 |
通过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,提高语言运用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