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九霄云外的意思】“九霄云外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非常遥远的地方,或者比喻人的思绪、注意力完全脱离现实,沉浸在幻想或想象之中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一种超然、不切实际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九霄 | 指极高的天空,古代传说中天有九重,最高处为“九霄”。 |
云外 | 云层之外,比喻极远的地方。 |
整体含义 | 形容极其遥远的地方,或指人的思想、注意力脱离现实,进入幻想状态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内容 | 说明 |
出处 |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虽非直接使用“九霄云外”,但后世逐渐发展出此成语。 |
用法 | 可作谓语、状语或定语,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远离现实、不切实际的状态。 |
例句 | 他整天想着发财,仿佛已经置身九霄云外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遥不可及、心不在焉、浮想联翩 |
反义词 | 脚踏实地、专心致志、务实求真 |
四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说明 |
文学创作 | 常用于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或环境的遥远感。 |
日常交流 | 描述某人思维飘忽、不专注或过于理想化。 |
心理分析 | 表达一个人脱离现实、沉浸于幻想的心理状态。 |
五、总结
“九霄云外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,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状态。它既可以形容空间上的遥远,也可以表达思维上的超脱。在现代语境中,这个词更多地被用来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、关注现实,而不是一味沉溺于幻想之中。
通过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