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恬不知耻的意思是什么】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做了不光彩、不道德的事情,却毫无羞愧之心,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羞耻心、行为卑劣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
| 恬不知耻 | tián bù zhī chǐ | 恬:安然,满不在乎;知耻:知道羞耻。指人做了坏事,完全不觉得羞耻,还表现得若无其事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若以小过而弃大德,是犹以一眚掩大美也。”虽然没有直接出现“恬不知耻”,但类似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。
- 用法: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也可用于口语中,语气较为严厉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别 | 词语 |
| 近义词 | 厚颜无耻、不知廉耻、寡廉鲜耻 |
| 反义词 | 知耻后勇、自惭形秽、羞愧难当 |
四、例句分析
1. 例句1:他明明犯了错误,却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护,让人十分气愤。
- 解析:这句话说明了“恬不知耻”用于描述一个人做错事却不感到羞耻,反而还试图推卸责任。
2. 例句2:这种恬不知耻的行为,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。
- 解析:这里强调的是行为的恶劣和缺乏道德感。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- “恬不知耻”属于负面评价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,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
- 在日常交流中,可适当替换为“厚颜无耻”等更常见的表达方式,以增强语言的自然性。
六、总结
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,形容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却毫无羞耻之心。它在文学、新闻、评论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,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良知和道德底线的行为。理解这一成语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也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