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孔子过泰山侧原文欣赏】《孔子过泰山侧》是《礼记·檀弓下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,通过孔子与一位在泰山旁哀哭的妇人的对话,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怀。这篇文章语言简练、寓意深远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仁”与“礼”的核心理念。
一、原文内容
> 孔子过泰山侧,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。夫子式而听之,使子路问之曰:“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忧者。”而曰:“然!昔者吾舅死于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”夫子曰:“何为不去也?”曰:“无苛政。”夫子曰:“小子识之,苛政猛于虎也。”
二、
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孔子路过泰山时,遇到一位妇女在坟前哭泣。她因家人接连被老虎咬死而悲痛。孔子询问后得知,原来她并不想离开这里,因为当地没有苛刻的政令。孔子因此感叹:“苛政猛于虎也。”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,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
三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文章出处 | 《礼记·檀弓下》 |
| 作者 | 儒家学者(非孔子亲著) |
| 主题 | 对苛政的批判、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|
| 核心句子 | “苛政猛于虎也” |
| 人物 | 孔子、子路、妇人 |
| 故事背景 | 孔子路过泰山,遇妇人哀哭 |
| 情节发展 | 妇人诉说家人死于虎,孔子问其为何不离去,妇人答因无苛政 |
| 寓意 | 批判统治者的残暴,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|
四、文章价值
《孔子过泰山侧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残酷现实,也体现了儒家“仁政”思想的核心精神。通过一个普通妇人的遭遇,揭示了统治者应以民为本、减轻赋税、施行仁政的道理。
此外,此文的语言质朴自然,结构紧凑,是学习古文、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。对于现代读者而言,它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尊重人民、保护民生始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之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