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脍炙人口的脍炙的意思】“脍炙人口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,广为流传。但很多人对其中“脍”和“炙”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甚至误以为是“美味佳肴”的代称。其实,“脍炙”二字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解析
“脍炙人口”中的“脍”指细切的肉,“炙”指烤肉。这两个词原本指的是古代人们喜爱的美食,后来被引申为“受到广泛称赞的事物”。因此,“脍炙人口”原意是“美味的食物让人赞不绝口”,后引申为“好的文章、作品等广受好评,人人传诵”。
二、“脍”与“炙”的具体含义
| 字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/背景 |
| 脍 | kuài | 细切的肉,多指生食的肉类,如鱼片、肉片等 | 《说文解字》:“脍,切肉也。” |
| 炙 | zhì | 烤肉,即用火烤制的肉 | 《诗经·小雅》:“炙之以火。” |
在古代,脍和炙都是高级食材,只有贵族或富人才能享用。因此,“脍炙”不仅代表食物,更象征着奢华与美味。
三、成语演变与现代用法
“脍炙人口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《答朱庆馀》诗:“吟诗作赋北窗里,万言不值一杯水。君不见,曲江宴上醉公子,锦衣玉食何足数。又不见,长安市上卖酒家,一壶清酒一壶茶。君不见,古来贤者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
虽然诗中并未直接使用“脍炙人口”,但“脍炙”作为美食的象征,逐渐演变为“广受赞誉”的代名词。
如今,“脍炙人口”多用于形容文学、艺术、影视作品等深受大众喜爱,成为经典之作。
四、总结
“脍炙人口”中的“脍”和“炙”原指美味的食物,后引申为“广受称赞的事物”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变化。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脍炙人口 |
| 原意 | 美味的食物让人赞不绝口 |
| 引申义 | 形容作品广受好评,人人传颂 |
| “脍” | 细切的肉,多为生食 |
| “炙” | 烤肉,古代高级美食 |
| 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、艺术等领域,表示受欢迎 |
通过了解“脍炙”的本义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“脍炙人口”这一成语的文化底蕴,避免误解其实际含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