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岿然不动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】“岿然不动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稳固、坚定,不容易被动摇。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岿然不动”作为成语被收录,具有明确的释义和出处。下面将对这一成语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岿然不动”出自古代文献,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如山之坚,如石之固,岿然不动。”此成语原意是形容山石坚固稳定,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意志坚定、立场稳固,或事物状态稳定、不易改变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岿然不动”被解释为“形容稳固不动,不可动摇”。该词多用于描述建筑物、思想、信念等具有强大稳定性的对象。使用时通常带有褒义色彩,强调其不可撼动的特质。
此外,该成语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、演讲稿、新闻报道等正式场合,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始终不动(或“岿然不动”) |
| 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| 释义 | 形容稳固不动,不可动摇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坚定、稳定状态 |
| 感情色彩 | 褒义 |
| 例句 | 他面对困难始终岿然不动,令人敬佩。 |
| 近义词 | 铁打不动、坚定不移、稳如泰山 |
| 反义词 | 动摇不定、左右摇摆、风雨飘摇 |
| 适用场合 | 正式文体、演讲、文章、新闻等 |
三、结语
“岿然不动”作为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,在汉语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。它不仅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坚韧与稳定的推崇。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恰当使用此类成语,可以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