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陌上桑原文内容及译文】《陌上桑》是汉乐府中的一篇叙事诗,讲述了一位采桑女子罗敷在田间劳作时,遇到一位官吏想要强占她的故事。全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对话,展现了罗敷的机智与坚贞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与压迫。
一、
《陌上桑》是一首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乐府诗,语言通俗易懂,情节生动有趣。诗中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,表现出她不卑不亢、聪明伶俐的性格特点。诗歌不仅展示了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,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赞美和对权贵欺压的批判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| 原文 | 译文 |
| 日出东南隅,照我秦氏楼。 |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,照耀着我家的楼阁。 |
| 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。 | 秦家有个美丽的女子,名叫罗敷。 |
| 罗敷善蚕桑,采桑城南隅。 | 罗敷擅长养蚕织布,在城南的角落采桑。 |
| 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 | 她用青丝系着竹篮,用桂枝做竹篮的钩子。 |
| 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 | 路过的行人看到罗敷,放下担子摸着胡子看她。 |
| 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 | 年轻人见到罗敷,摘下帽子戴好头巾。 |
| 使君从南来,五马立踟蹰。 | 使君从南方来,他的五匹马拉住不前。 |
| 使君遣吏往,问是谁家姝? | 使君派小吏去询问,这是谁家的美人? |
| “秦氏有好女,可字为罗敷。” | (小吏)“秦家有个好姑娘,可以许配给罗敷。” |
| “罗敷年几何?” | “罗敷多大年纪了?” |
| “二十尚不足,十五颇有余。” | “二十岁还不到,十五岁却已很出众。” |
| 使君谢罗敷:“宁可共载不?” | 使君对罗敷说:“愿意和我一起坐车吗?” |
| 罗敷前置辞:“使君一何愚! | 罗敷上前回答:“使君怎么这么愚蠢! |
| 使君自有妇,罗敷自有夫。” | 使君你有妻子,罗敷我也有丈夫。 |
| 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 | “东边有上千个骑兵,我的丈夫走在最前面。” |
| “何用识夫婿?白马从骊驹。” | “你怎么知道我的丈夫是谁?他骑着白色的马,身边跟着黑鬃的小马。” |
| “青丝作马缰,黄金饰车辙。” | “他的马缰是青丝做的,车轮镀着金。” |
| “腰中鹿卢剑,可值千万余。” | “他腰间佩着鹿卢剑,价值千万钱。” |
| “十五府吏来,十六讽诗书。” | “十五岁时当了府吏,十六岁就能吟诗作文。” |
| “十七为君妇,心中常苦悲。” | “十七岁就做了你的妻子,心中常常感到悲伤。” |
| “君当作磐石,妾当作蒲苇。” | “你要像磐石一样坚定,我要像蒲苇一样柔韧。” |
| “蒲苇纫如丝,磐石无转移。” | “蒲苇虽柔却坚韧,磐石坚硬不动摇。” |
| “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” | “希望有一个真心的人,白头到老不分离。” |
| “妾有绣腰襦,葳蕤自生光。” | “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衣,光彩夺目。” |
| “头上有玳瑁,耳后有明珠。” | “头上戴着玳瑁首饰,耳后挂着明珠。” |
| “出入无嫌猜,谁知我苦心!” | “进出没有怀疑,谁知道我的心意!” |
三、结语
《陌上桑》以其朴实的语言、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塑造了一个聪慧勇敢的女性形象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与束缚之间的矛盾。通过阅读这首诗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道德观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