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拈花一笑的词语意思】“拈花一笑”是一个源自佛教禅宗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种超然、淡泊、心领神会的心境。这个词语最早出自《五灯会元》中关于达摩与慧可的故事,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、艺术和日常生活中,表达一种默契、心灵相通或对人生哲理的领悟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义 | 指在面对某种情境时,不言而喻地会心一笑,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明悟或超脱。 |
| 出处 | 出自《五灯会元·达摩》:“祖曰:‘吾有妙法,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’可曰:‘某甲未见性,如何是吾心?’祖曰:‘将心来,与汝安。’可良久曰:‘觅心了不可得。’祖曰:‘我与汝安心竟。’”后人将其引申为“拈花一笑”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契合,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。 |
| 感情色彩 | 中性偏褒义,常带有智慧、从容、超然的情感色彩。 |
| 近义词 | 心领神会、心照不宣、会心一笑 |
| 反义词 | 言不由衷、口是心非、心口不一 |
二、词语延伸
“拈花一笑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也常被用作绘画、书法、诗词中的意象,象征着一种高雅、宁静、超脱的精神境界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幽默、含蓄、富有哲理的表达方式。
例如:
- 在朋友间,看到对方做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动作,你微微一笑,这就是“拈花一笑”。
- 在阅读一首古诗时,忽然明白了作者的用意,心中一动,也是一种“拈花一笑”。
三、总结
“拈花一笑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以心传心”的智慧,强调的是内心的感悟与默契,而非言语的表达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意境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,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也要学会静下心来,体会生活中的点滴美好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或使用场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