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琴俱亡译文】一、
《人琴俱亡》出自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,讲述了王子猷(王羲之的长子)得知弟弟王子敬(王献之)去世的消息后,悲痛欲绝,最终因过度哀伤而离世的故事。文章通过“人琴俱亡”这一典故,表达了对至亲之人去世的深切怀念与无法释怀的情感。
全文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重情重义的精神风貌。故事虽短,但寓意深刻,反映了古人对生死、亲情和友情的重视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
| 原文 | 译文 |
| 王子猷、子敬俱病笃,而子敬先亡。 |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,但王子敬先去世了。 |
| 子猷问左右:“何以都不闻消息?此已丧矣。” | 王子猷问身边的人:“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?这一定是已经去世了。” |
| 语未毕,有载书来,言“王子敬卒”。 | 话还没说完,就有送信的人来,说“王子敬去世了”。 |
| 子猷便恸绝良久,月余亦卒。 | 王子猷于是极度悲伤,哭昏过去很久,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。 |
三、人物分析
| 人物 | 性格特点 | 情感表现 | 体现主题 |
| 王子猷 | 情感细腻,重情重义 | 听闻弟弟死讯后悲痛欲绝 | 表达对兄弟之情的深切怀念 |
| 王子敬 | 聪慧早逝 | 早逝引发兄长的强烈情感反应 | 强调生命无常与亲情珍贵 |
四、文化意义
《人琴俱亡》不仅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,更是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写照。它体现了“情深不寿”的观念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情感的尊重与包容。同时,“人琴俱亡”也成为后世表达深切哀思的经典意象。
五、结语
《人琴俱亡》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。它让我们看到,在面对生死离别时,人的情感可以如此纯粹而强烈。这种对亲情的执着与不舍,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