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命而俯的解释】“三命而俯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权威或重大事件时的谦卑态度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、历史和日常语言中,具有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词语解释
“三命”指的是多次接受命令或指示;“俯”则表示低头、谦恭。合起来,“三命而俯”形容一个人在多次接受命令后,表现出恭敬、顺从的态度,甚至有些卑微。
这一说法多用于描述臣子对君主、晚辈对长辈、下级对上级的态度,强调尊重与服从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三命而俯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
> “三命而俯,不亦远乎?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如果三次接受命令就低头,岂不是太远了吗?这里的“三命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次命令,而是象征性的表达,意指多次受命,表现得过于谦卑。
后来,这一说法被引申为一种处世哲学,强调在面对权力或权威时应保持谦逊,但也不宜过度卑躬屈膝。
三、现代理解与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三命而俯”已不再局限于古代政治语境,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、权威或挑战时所表现出的顺从与忍耐。它既是一种美德,也是一种警示——提醒人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,也要懂得灵活应对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三命而俯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 |
| 字面意思 | 多次接受命令后低头 |
| 引申含义 | 表示谦卑、顺从、忍耐 |
| 使用场景 | 古代政治、文学、现代职场、人际交往 |
| 文化意义 | 强调尊重与服从,但也隐含适度原则 |
| 现代应用 | 形容人在压力下的态度,提醒不要过度妥协 |
五、结语
“三命而俯”不仅是古代士人修身立德的一种体现,也是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和职场关系时值得借鉴的态度。它告诉我们,在尊重他人的同时,也要保持自我尊严,做到“敬而不卑,顺而不盲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