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舍本逐末成语故事】“舍本逐末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。原意是指放弃根本的、主要的东西,而去追求次要的、表面的东西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做事不抓重点、本末倒置的行为。
在古代,人们常用“舍本逐末”来告诫他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,而不是被表象迷惑。成语背后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人对智慧和理性思考的重视。
成语故事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舍本逐末 |
| 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 |
| 原意 | 放弃根本,追求枝节 |
| 故事背景 | 齐国大夫淳于髡用“鸡鸣狗盗”的例子说明舍本逐末的危害 |
| 现代含义 | 指做事不抓重点,只关注表面或次要问题 |
| 使用场景 | 批评别人做事方法不当,忽视核心问题 |
| 启示 | 强调要把握本质,不能被表象迷惑 |
成语故事原文(简略)
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中记载:齐王问淳于髡:“先生,你有什么特长?”淳于髡回答说:“我擅长‘鸡鸣狗盗’。”齐王不解,他解释道:“鸡鸣可以报时,狗盗可以防盗,但若只学鸡鸣狗盗,而不学治国之道,那便是舍本逐末。”
这个故事通过比喻的方式,强调了做人做事要抓住根本,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,失去真正的价值。
总结
“舍本逐末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提醒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复杂问题时,应该先抓住核心,再处理细节,而不是本末倒置,舍本逐末。在生活中,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为人处世,都应该注重实质,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