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典故】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中文俗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占了便宜之后,还装作自己很吃亏的样子,表现出一种虚伪或狡猾的态度。这个说法不仅生动形象,而且背后也有一定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的说法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古籍,而是源于民间口语和日常生活的观察。不过,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成语和寓言故事,如“贪小便宜吃大亏”、“得寸进尺”等,这些都与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有相似的含义。
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,“得了便宜”指的是得到了好处或利益;“还卖乖”则是指假装自己吃了亏或受了委屈。这种行为往往带有讽刺意味,常用于批评那些既占了便宜又不愿承认的人。
二、典型例子
| 情境 | 描述 | 是否符合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 |
| 商场购物 | 顾客用假币付款,店员发现后未追究,顾客却抱怨商品质量差 | 是 |
| 工作场合 | 同事帮自己完成任务,自己却在领导面前推卸责任 | 是 |
| 家庭关系 | 父母给子女零花钱,子女却抱怨父母不给够 | 是 |
| 市场交易 | 买家低价买到商品,却指责卖家欺诈 | 是 |
| 社交场合 | 朋友请客吃饭,对方却说“你太客气了” | 是 |
三、文化内涵
这一说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诚信”与“虚伪”的态度。古人重视“言行一致”,认为占了便宜还装可怜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曾说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这也说明了对虚伪言行的批判。
此外,这句俗语也体现了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“面子”的重视。一个人如果在占了便宜后仍装作吃亏,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,避免被他人看轻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。无论是在职场、家庭还是社交场合,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:他们既得到了好处,又不愿意承认,甚至还要“反咬一口”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应保持真诚,做到“知恩图报”,而不是“得寸进尺”。同时,也要学会识别他人的虚伪行为,避免被欺骗或利用。
五、总结
“得了便宜还卖乖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俗语,它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,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诚实做人、踏实做事。通过了解这一说法的来源和意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,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俗语名称 | 得了便宜还卖乖 |
| 含义 | 占了便宜后还假装吃亏 |
| 来源 | 民间俗语,无确切出处 |
| 文化背景 | 反映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|
| 典型例子 | 购物、工作、家庭、市场等场景 |
| 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为人处世要真诚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