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千载琵琶作胡语指的是谁】“千载琵琶作胡语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咏怀古迹五首》中的第三首,原句为: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”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深切同情与感慨。那么,“千载琵琶作胡语”具体指的是谁?下面我们从历史背景、诗句解析和相关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。
一、诗句出处与背景
“千载琵琶作胡语”出自杜甫的《咏怀古迹·其三》,全诗如下:
> 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
> 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
> 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月夜魂。
> 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
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(今重庆奉节)所作,借怀念汉代宫女王昭君,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。
二、诗句解析
“千载琵琶作胡语”中的“琵琶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,象征着音乐与情感。“胡语”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或音乐风格。整句的意思是:千年之后,琵琶声仍带着异族的音调,仿佛在诉说着昭君的哀怨。
杜甫通过这一句,表达了对王昭君远嫁匈奴、终生未归的同情,也暗含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。
三、历史人物:王昭君
王昭君,名嫱,字昭君,西汉元帝时期宫女。她因和亲政策被派往匈奴,嫁给呼韩邪单于,后又改嫁其子复株累若鞮单于。她在匈奴生活多年,成为汉匈和亲的象征人物。
她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,被赋予了浓厚的悲剧色彩,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。
四、总结与对比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杜甫《咏怀古迹·其三》 |
| 原文 | “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” |
| 指的是 | 王昭君 |
| 含义 | 琵琶声中蕴含着昭君的怨恨与思乡之情 |
| 背景 | 王昭君远嫁匈奴,一生漂泊 |
| 文学意义 | 表达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对时局的感慨 |
五、结语
“千载琵琶作胡语”并非指某位具体的乐师或演奏者,而是借琵琶之声,寄托对王昭君的哀思。杜甫通过这一句诗,不仅描绘了历史的沧桑,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愤。王昭君的故事因此被后人铭记,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段凄美的传奇。
原创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诗歌分析,结合个人理解撰写,旨在提供清晰、准确的历史信息,并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表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