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动态 > 甄选问答 >

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

2025-11-27 18:36:01

问题描述:

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,麻烦给回复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27 18:36:01

死而后已的基础解释】“死而后已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曾子曰:‘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’”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肩负重任,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努力的精神。

在现代汉语中,“死而后已”常用来形容人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,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,也坚持到底,直至生命的尽头。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懈奋斗、鞠躬尽瘁的人生态度。

“死而后已”原意是“直到死才停止”,引申为一种坚持不懈、全力以赴的精神。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责任与使命的重视,也常被用来赞美那些默默奉献、不计得失的人。

基础解释表

项目 内容
成语名称 死而后已
出处 《论语·泰伯》
原意 直到死亡才停止(指尽职尽责)
引申义 坚持不懈、鞠躬尽瘁、至死方休
用法 多用于褒义,形容人的责任感或奉献精神
近义词 奋斗终生、鞠躬尽瘁、矢志不渝
反义词 半途而废、知难而退、功亏一篑
使用场景 表扬人物的敬业精神、责任感或牺牲精神
现代应用 常用于文学、演讲、新闻报道等场合

通过了解“死而后已”的出处与含义,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积极地践行这种精神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