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肃穆的出处】“肃穆”是一个常用于描述氛围、气氛或人态度的词语,多用于庄重、严肃的场合。它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本文将从“肃穆”的词义出发,结合其出处与用法,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肃穆”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献,常见于诗词、典籍及礼仪文化中。其核心含义为“庄严、肃静”,多用于描述庄重的仪式、肃穆的气氛或人的神情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肃穆”常用于宗教活动、纪念仪式、文学作品等场景,表达一种沉静、尊重的情绪。
“肃穆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,也常作为名词使用,如“肃穆的氛围”、“肃穆的神情”。其用法广泛,语境多样,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与文化深度。
二、表格:肃穆的出处与释义
| 词语 | 出处 | 释义 | 用法示例 |
| 肃穆 | 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 | 庄重、肃静 | “肃穆之仪,敬天明德。” |
| 肃穆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 | 严肃、恭敬 | “肃穆以待宾客。” |
| 肃穆 | 唐代诗人杜甫《春望》 | 沉静、庄重 | 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(虽未直接出现“肃穆”,但意境庄重) |
| 肃穆 | 现代汉语词典 | 庄严、肃静 | “他站在烈士墓前,神情肃穆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肃穆”一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庄重、肃静的重视,体现了古人对礼仪、情感与环境的深刻理解。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现代语言中,“肃穆”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,成为表达敬意与庄重的重要词汇。了解其出处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精神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