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鸿门宴古今异义】《鸿门宴》是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一段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,讲述了秦朝末年,项羽与刘邦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楚汉相争初期的政治风云,也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现象,尤其是“古今异义”现象。古今异义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,这种差异在古文阅读中尤为重要。
以下是对《鸿门宴》中部分常见词语的古今异义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在《鸿门宴》中,许多词语在当时有特定的含义,但随着语言的发展,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。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,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。
例如,“谢”在古文中常表示“道歉”,而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表达感谢;“坐”在古文中可以表示“坐下”或“因……而受罚”,但在现代汉语中则更多指“坐车”或“座位”。这些差异虽小,却对理解原文有重要影响。
二、古今异义对比表
| 古词 | 古义 | 今义 | 示例句子(古文) | 现代解释 |
| 谢 | 道歉 | 感谢 | “沛公曰:‘……’张良出,要项伯。项伯即入见沛公。沛公奉卮酒为寿,约为婚姻。……’” | 刘邦向项羽道歉 |
| 坐 | 坐下 / 因……受罚 | 坐车 / 座位 | “……因击沛公于坐。” | 在座位上被攻击 |
| 举 | 全、都 | 举起 | “……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。” | 举起玉玦示意 |
| 顾 | 回头看 / 顾及 | 回头 / 关心 | “……项王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……’” | 项王回头问 |
| 倍 | 通“背”,违背 | 两倍 | “…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” | 不敢违背恩德 |
| 贼 | 害人者 / 盗贼 | 强盗 | “……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。不如因善遇之。” | 指刘邦是敌人 |
| 亡 | 逃跑 / 死亡 | 丢失 / 消失 | “……亡去不义,不可不语。” | 逃跑是不义的 |
| 少 | 稍微 | 年轻 | “……樊哙侧其盾以撞,卫士仆地,……” | 稍微有些不满 |
| 东 | 方向 / 东方 | 东部 | “……吾令人望其气,皆为龙虎,成五采,此天子气也。急击勿失!” | 东方的云气 |
三、结语
《鸿门宴》作为一篇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历史文本,其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不仅是语言演变的体现,也是理解古人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。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分析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场景与人物情感,同时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。
在学习古文时,不应仅停留在字面意思,而应结合历史背景与语言演变,全面理解文章内涵。这样才能真正领略《鸿门宴》的魅力所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