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中于的意思古文中于的意思是什么】在古汉语中,“于”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介词,用法多样,意义丰富。它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方位、对象、时间、比较等关系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于”字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将从常见义项入手,结合实例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其主要用法。
一、古文中“于”的常见含义
1. 表示动作的对象或方向
“于”常用于引出动作的接受者或动作的方向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向”、“对”、“给”等。
- 例句:“吾与汝共食于山下。”(我与你一起在山下吃饭。)
——“于”引出地点。
2. 表示处所、时间或范围
“于”可以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、时间或范围。
- 例句:“子路问政。子曰:‘先之劳之,无倦。’”(孔子说:“先于百姓而劳作,不疲倦。”)
——“于”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状态。
3. 表示比较
在比较句中,“于”用于引出比较的对象,相当于“比”。
- 例句:“贤于己者,问焉以破其疑。”(比自己贤能的人,向他请教以解决疑惑。)
——“于”表示比较的对象。
4. 表示被动
在某些情况下,“于”可引出动作的施事者,构成被动结构。
- 例句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(忠诚却被怀疑,忠心却被诽谤。)
——“被”是被动标志,“于”在此句中可能省略,但类似结构中也可见“于”的使用。
5. 表示原因或依据
有时“于”也可引出原因或依据,相当于“因为”、“根据”。
- 例句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(在忧患中生存,在安乐中死亡。)
——“于”引出原因。
二、古文中“于”的用法总结表
| 用法 | 释义 | 示例 | 说明 |
| 表示对象或方向 | 向、对、给 | “吾与汝共食于山下。” | 引出动作的接受者或方向 |
| 表示处所、时间 | 在、于 | “子路问政。” | 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时间 |
| 表示比较 | 比 | “贤于己者,问焉以破其疑。” | 引出比较的对象 |
| 表示被动 | 被 | 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。” | 引出动作的施事者 |
| 表示原因或依据 | 因为、根据 | 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 | 引出原因或依据 |
三、结语
“于”在古文中是一个极为灵活的介词,其用法丰富,意义多变。掌握其常见用法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,提高阅读能力。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,逐步积累和辨析“于”的不同含义。


